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

 

軟板的應用

  1. 以上的介紹,其實還是在傳統「硬板」的範圍中,硬板顧名思義因為材質上的堅硬,因此在終端產品的造型設計上就有了相當大的限制,特別是在體型上,像手機如果完全採用硬板的設計,就很難達到今天大家所能見到的輕巧造型。因此應運而生的就是軟性印刷電路(Flexible Print CircuitFPC)
  2. 軟性印刷電路板又稱軟板,是將軟性銅箔基板(FCCL)和軟性絕緣層使用接著劑貼附後壓合而成,並經過蝕刻等加工過程,最後留下所需的線路。與硬板的功能一樣,軟板也會搭相關的電子元件來發揮功能。依其功能可分為印刷電路 (Printed Circuit)、引線路 (Lead Line)、連接器 (Connector) 、多功能整合系統 (Integration of Function)四大類。
  3. 採用軟板的優點包含使產品依照空間改變形狀做成立體配線,因此能夠縮減體積,也同時能減少重量。而且軟板本身,除了原有的載台的功能外,也能應用在PCB硬板間,或者是與其它模組之間的連結,例如在LCD的領域中,驅動IC可採用COF(Chip on Film)的方式打在軟板上,然後再與玻璃面板之間的電路相連結,大家可以想見講求輕薄的LCD產品,是非常的講究側面厚度的縮減,如果不是使用軟板,幾乎是不可能達成這樣的效果。但是這樣的設計也不是沒有缺點,軟板的生產成本較高、必須客製化生產、甚至不容易採取全自動化生產線,在接合上也不適合較重的元件,甚至還有容易產生靜電效應等,因此軟板在使用上也是有一定的限制。
  4. 軟板主要應用材料為FCCL (軟性銅箔基板),這是以銅泊與絕緣基材組合而成。銅箔使用壓延銅箔或是電解銅為主,但以壓延銅的延展性比較好;作為絕緣基材的材料主要是PETPI(聚亞醯胺樹酯),至於接著劑則以壓克力膠、或環氧樹酯為主。FCCL製造流程中,以精密塗布與壓合之控制最為關鍵,對潔淨度要求相當嚴格,而就成本而言,PI與壓延銅箔大概就佔了七成以上,製程掌握的難度又比硬板高出許多。

10.  軟板也可依層數區分為2 Layer FCCL的無膠系軟板基板,和3 Layer FCCL的有膠系軟板基板。兩者最大差異在於銅箔和PI膜之間有無接著膠劑。而2L FCCL具有耐熱性高、耐撓折性好、尺寸安定性良好等優點,但成本相對較高,因此大部份軟板主要使用3L FCCL,只有較高階軟板才會用到2L FCCL

11.  台灣對於軟板的發展,早期源自日系廠商的技術,多是扮演日系廠商的協力廠,但也因為進入門檻高所以投入者也以鴨子滑水的情況較多,在手機代工成為主要項目時,軟板的成長也逐漸加速,等到Intel推出了CULV系列CPU,打開了輕薄筆電產品線,軟板的使用就從消費性電子逐漸朝向PC與通訊領域擴展,也因此幾乎是平板電腦設計中,必須要用到的材料。同時越輕薄的設計,軟板的用量與片數也越多。

 

HDI的使用

12.  接下來我們要談到HDI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),英文的原始意思是「高密度連結技術」,但是習慣上已經被簡稱為「高密度板」,簡單來說,這算是PCB電路板技術之一,但是線路密度分佈較高。

13.  在電子IC元件在小型化及陣列化封裝下,如BGA (Ball Grid Array)CSP (Chip Scale Package)DCA (Direct Chip Attachment)等封裝方式,接點距離也越來越小,信號傳送的速度則相對提高,加上產品趨於多功能複雜化的前題下,無論是電子元件的使用數量,或是單一元件的接點腳座數也增加,隨之而來的是接線數量的提高,以及點間配線的長度局部性縮短,這些就需要應用高密度線路配置及微孔技術來達成。也因為配線與跨接基本上對單雙面板而言有其達成的困難,又由於訊號線不斷的增加,也必須加入更多的電源層與接地層,這些都促使從多層印刷電路板(Multilayer Printed Circuit Board)的應用更加普遍。

14.  另一方面,對於高時脈的訊號要求,強調電氣特性與訊號的阻抗控制、改善射頻干擾/電磁波干擾/靜電釋放、傳輸路徑短等,也使得電路板的設計也走向複雜化。因此高密度HDI板不儘是在PCB的層數上作文章,其實還有更複雜的技術要求。

15.  不過,雖然聽起來好像HDI板有點高不可攀,但是根據美國電路板協會的定義對HDI板的區分,卻是以加工鑽孔的尺寸有關,比如說:孔徑、孔環(Annular Ring or Pad or Land)、接點密度(Connection)、佈線密度(Channel50mil者)大、線寬/間距,都是以千分之一吋為單位。

16.  也因此HDI與傳統印刷電路板在加工上,鑽孔方式就有了差異,傳統PCB是以鑽頭在PCB上鑽孔,因此孔徑的大小與鑽頭尺寸有關,而且機械式的鑽孔做法,在微小化的過程中,也容易產生龜裂等破壞性問題。而HDI通常採用雷射鑽孔機,以光學雷射燒出孔洞就可以避面前述的問題。而HDI板使用增層法(Build Up)製造,當增層的次數愈多,相對所需技術能力愈高,一般HDI板基本上採用一次增層,高階HDI板則為二次或二次以上的增層技術,並同時使用電鍍填孔、疊孔、雷射直接打孔等技術。

17.  目前在發展上,HDI板,也朝向了「任意層高密度連接板」(Any-layer HDI)的方式在演進。這種高階HDI製程與一般HDI版的製程差別在於,一般HDI是由鑽孔製程中是直接貫穿PCB 層與層之間的板層,而Any-layer HDI以雷射鑽孔打通層與層之間的連通,中間的基材可省略使用銅箔基板,可以讓產品的厚度變得更輕薄,由產業界的數據來看,由從HDI改使用Any-layer HDI,約可減少近四成左右的體積。目前Any-layer HDI已被應用在Apple iPhone 4上,不過Any-layer HDI製造難度較難,且成本高,所以尚未被廣泛應用。

18.  PCB是種相當基本的工業材材料,但是生產技術的掌握難度也是相當的高,在攜帶性產品的潮流下,PCB的使用也出現更多活潑的空間,軟板與HDI都是這樣背景下的產物。現階段或許會因為題材面的追逐,使得相關族群的氣勢大漲,但平心而論,技術與良率才是勝出的要件,且以現階段基本面的條件來看,這不會是個通通有獎的遊戲。

 

附錄:

19.  軟板依產品結構可分為:一、單面板(Single Side):為最基本的軟板種類之一,組成方式將導體層塗上一層接著層,之後在再加上一層介電層。優點包含製程容易、價格較低等;二、雙面板(Double Side):組成的方式使用雙面板基材,於雙面電路成形後,分別各加上一層覆蓋膜,因為厚度增厚,因此可撓性降低,其應用領域較有限;三、多層板(Multilayer):主要是使用單面板或雙面板所組成,並且透過鑽孔使導電層相通,增加線路密度和提升可靠度,但因層數更多,使的可撓性也變差,其應用領域較有限;四、軟硬結合板(Rigid-Flex):是由多層硬板加上單面軟板或雙面軟板所組成,分別利用硬板的支撐性和軟板的可撓性結合成。五、特殊用板,如單層二面露出板(Double Acess)、浮雕板(Sculptural)等。

20.  HDI之市場應用按產品之特性不同,大概可分為︰一、 行動電話手機,以及筆記型電腦等,前者孔數極多且輕薄短小及功能為目標,後者是位加強重點訊號線之品質,故孔數不多。二、 高階電腦與網路通訊以及周邊之大型高層板(14層以上之High Layer Count)類,著眼於“訊號完整性”(Signal Integrity)及嚴格之特性阻抗(Characteristic Impedance)控製之高功能板類為目標,孔數不多。三、精密封裝載板類(Packaging Substrate),涵蓋打線(Wine Board)及覆晶(Flip Chip)之各種精密載板(又稱為InterposerModule Board),L/S2mil/2mil孔徑僅1-2mil,孔距亦低於5mil

21.  HDI幾項的定義要求:一、孔徑需小於等於6mil(1 mil1/1000);二、孔環(Annular Ring or Pad or Land)的環徑需小於等於10 mil;三、接點密度(Connection)需大於130/平方吋;四、佈線密度(Channel50mil者)大於117/平方吋;五、線寬/間距要3 mil3 mil以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